在广袤的南中国海上,碧波之下暗流汹涌。
一场关乎主权与历史的无声较量,正将菲律宾推向命运的十字路口。
马尼拉方面近年来动作频频,不仅在岛礁争端上屡屡挑起事端,更拉拢域外势力,试图构建军事同盟,摆出一副不惜彻底改变地区格局的强硬姿态。
其所声索的“领土”,仿佛即将迎来“变天”的时刻。
就在菲律宾野心勃勃,自认为有恃无恐之际,我国却不动声色地从历史档案中,抽出了三份足以颠覆其所有主张的法律铁证。
这并非模糊不清的古代文献,而是由其前宗主国美国亲手签署,并为国际社会长期公认的现代国际条约。
菲律宾是怎么从殖民地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其根本原因与菲律宾人民的独立诉求毫无关系,纯粹是新旧帝国主义之间的一场利益争夺。
战争的主战场之一,便设在了菲律宾的马尼拉湾。美国海军准将乔治·杜威率领的亚洲分舰队,以摧枯拉朽之势,全歼了驻扎在马尼拉湾的西班牙舰队。
这场看似帮助菲律宾“解放”的战斗,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鹊巢鸠占”。
当时,阿奎纳多领导的菲律宾革命军已经控制了吕宋岛的大部分地区,将西班牙殖民者围困在马尼拉城内。
天真的革命者们一度以为美国人是他们的盟友,是来帮助他们实现民族独立的。
阿奎纳多甚至在美国军官的鼓励下,于1898年6月12日宣布菲律宾独立,建立了菲律宾第一共和国。
这只不过是美国人为了利用革命军消耗西班牙实力而开出的一张空头支票。
当西班牙军队大势已去,美国人便露出了真实面目。
他们与西班牙人秘密达成协议,上演了一出“马尼拉假战”,由西班牙象征性地向美军投降,从而将菲律宾革命军排挤在胜利果实的分配之外。
美国人的背信弃义,让阿奎纳多和所有菲律宾爱国者幡然醒悟,但为时已晚。
远在欧洲的巴黎,一场决定菲律宾命运的交易正在进行。美国和西班牙的代表们坐在谈判桌前,像商讨一件商品的价格一样,讨论着菲律宾的归属。
最终,在1898年12月10日签署的《巴黎条约》中,西班牙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将菲律宾群岛“出售”给了美国。
从西班牙的压迫中挣扎出来,又落入了美国更强有力的控制之下。
随之而来的,是更为残酷的菲美战争。
为了捍卫来之不易的独立,阿奎纳多领导的军队与曾经的“盟友”兵戎相见,数十万菲律宾军民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中丧生。
菲律宾,这个渴望当家作主的国家,最终还是沦为了美国的殖民地。
这段从殖民到被交易,再到被镇压的历史,是理解现代菲律宾一切对外政策,尤其是其在南海问题上反复无常、投机取巧心态的根源。
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三大铁证戳破领土野心
当菲律宾终于在二战后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地位,它似乎忘记了自己国家的“出生证明”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其领土范围。
或者说,它选择了对这份“出生证明”进行选择性遗忘,并试图通过混淆视听、歪曲事实的方式,染指那些从未属于过它的蔚蓝海域和璀璨岛礁。
我国面对菲律宾在南海地区日益升级的挑衅行为,不止一次地从法理的故纸堆中,找出了三份由其前殖民宗主国美国亲手签署的国际条约。
这三大证据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法律闭环,如三座无法撼动的大山,将菲律宾的领土主张牢牢地限制在条约所划定的范围之内。
第一份,也是最核心的证据,便是前文提到的1898年美西《巴黎条约》。这份条约的第三条,用毫无歧义的地理坐标,为美国从西班牙手中接管的菲律宾群岛划定了一个清晰的地理界线。
条约明确规定,菲律宾领土的西部边界为东经118度线。
我们打开南海地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我国的黄岩岛,其地理坐标约为东经117度51分,完全位于东经118度线以西。
而我国的南沙群岛,绝大部分岛礁也都位于这条线的西侧。
换言之,在美国从西班牙手中“购买”菲律宾时,这笔交易的“商品清单”里,压根就不包含黄岩岛和南沙群岛。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菲律宾在1935年制定其第一部宪法时,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将《巴黎条约》中关于领土范围的条款,写进了自己的国家根本大法。
这等同于,菲律宾自己以最庄严的法律形式,向全世界宣告并承认了东经118度线是其领土的西界。这种自己打自己脸的行为,在国际关系史上也实属罕见。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南海油气资源的发现,菲律宾才开始心生贪念,通过修改宪法的方式,刻意模糊其领土边界的表述,为日后的非法侵占和主权声索埋下伏笔。
如果说《巴黎条约》是定下了总框架,那么第二份证据——1900年签署的《美西关于菲律宾外围岛屿割让的条约》(即《华盛顿条约》),则是在这个框架上打了一个“补丁”。
原来,在签署《巴黎条约》时,双方都有些粗心,遗漏了菲律宾主群岛之外的一些岛屿,比如南部的苏禄群岛中的卡加延岛和锡布图岛等。
为了解决这个遗留问题,美西两国又坐到谈判桌前,由西班牙作价10万美元,将这些被遗漏的岛屿也一并“出售”给了美国。
《华盛顿条约》明确指出,割让的是“位于巴黎条约所划界线之外的”某些特定岛屿,但丝毫没有改动《巴黎条约》所确立的,特别是作为西部国界的东经118度线。更有力的佐证发生在1933年。
当时仍在美统治下的菲殖民地当局,曾以“地理邻近”为由,妄图将我国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纳入其版图。
这一无理要求当即遭到了其“主子”美国的断然拒绝。美国政府明确回应,南沙群岛并非1898年和1900年条约中西班牙割让给美国的岛屿,因此与菲律宾无关。
第三份证据,则是1930年签署的《关于划定英属北婆罗洲与美属菲律宾之间边界的条约》,即《美英条约》。
这份条约的目的是为了划清当时的美属菲律宾和英属北婆罗洲(现今马来西亚沙巴州一部分)之间的海上界线。
条约在划分巴拉望岛与北婆罗洲之间的海域时,同样严格遵循了《巴黎条约》所确立的法律框架。
它再一次,从另一个维度——即菲律宾与另一个邻国(或邻近殖民地)的边界划分上,确认了菲律宾领土的范围从未向西超越东经118度线。
老调重弹贼心不死,拉帮结派终究是黄粱一梦
对于一心要在南海搅弄风云的菲律宾而言,这些事实似乎成了“耳旁风”。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近年来,马尼拉当局非但没有回归理性与务实的轨道,反而在背离历史、挑战公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其策略也从过去的“小偷小摸”式的蚕食侵占,演变成了如今拉拢域外大国、企图“狐假虎威”的集团式对抗。
时至今日,菲律宾的挑衅手段更是变本加厉。
特别是在现任政府领导下,其完全倒向美国的战略意图暴露无遗。
它不仅向美军增开多个军事基地,将自己绑上美国“印太战略”的战车,更在具体行动上不断冲撞底线。
其中,仁爱礁的“坐滩”军舰“马德雷山号”就是其无赖战术的集中体现。
我国海警力量依法依规进行管控和驱离,却被菲方和西方媒体歪曲为“以大欺小”的霸凌行为,上演了一幕幕颠倒黑白的闹剧。
眼看单凭一己之力难以撼动我国在南海的坚定决心,菲律宾又打起了“拉帮结派”的主意。
它将目光投向了同样对我国崛起心怀忌惮的另一个域外国家——日本。
根据日本媒体在2025年7月初披露的消息,日本政府正计划向菲律宾出口多达6艘二手的“阿武隈”级护卫舰。
对于日本来说,这些“阿武隈”级护卫舰本已临近退役年限,若按计划拆解,每艘将产生数百万美元的费用。
如今以“二手出口”的方式卖给菲律宾,不仅省下了一大笔拆解费,还能从中赚取可观的收入,堪称“变废为宝”。其次是地缘战略上的图谋。
通过武装菲律宾,强化其在南海的军事搅局能力,可以直接牵制和分散我国在东海方向的战略精力,为日本自身进一步突破“和平宪法”束缚、发展进攻性军事力量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再者,深化与菲律宾的军事捆绑,也能提升日本在东盟内部的话语权,以“安全合作”为抓手,对冲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该地区的深远影响力。
而对于菲律宾而言,引进日本战舰则更像是一剂急于求成的“强心针”。
它天真地认为,有了更先进的舰船,就能在与我国的海上对峙中增加几分底气,甚至获得一些谈判桌上的筹码。
这种将国家安全寄托于外部势力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菲律宾的举动,已经引起了东盟内部其他国家的警惕和不安。
东盟长期以来奉行大国平衡和不结盟政策,极力避免成为大国博弈的战场。
菲律宾如此明目张胆地引狼入室,无疑是在撕裂东盟的内部团结,破坏地区一体化的和平进程。
历史和现实都已反复证明,任何企图依靠外部力量来谋取非法利益的算盘,最终都只会落得一场空。
参考资料:九年后,菲律宾又要炮制“仲裁闹剧”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