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台湾名嘴唐湘龙说过这样一句话。
他表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遭遇殖民却死战不退的国家。
这句话不夸张,也不是无稽之谈。
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抗日战争结束的百年间,中国虽然遭受列强持续掠夺,却从来没有“跪下”。
敌人太蛮横,我们就打醒他,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一系列战争,就是最生动的写照。
哪怕敌众我寡、哪怕天寒地冻,就是不肯妥协半步。
五千年历史浇灌、血脉中那沸腾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一代代先辈们的不认输的呐喊,共同凝聚了这根全世界最硬的脊梁......
唐湘龙
草根护家的最初火种
1841年5月下旬,广州城北的三元里村爆发了一场极具象征意义的民间抗英斗争。
当时英军占领四方炮台后,不仅骚扰抢夺,还闯入村庄掠夺、侮辱妇女,更有传言称刨掘祖坟。
据说,当地村民韦绍光之妻被骚扰,他哭诉激起乡勇愤怒。
一时间,数千至上万人响应,聚集村庄榕树下,“洋鬼子敢刨祖坟,就拼!”的怒号响彻村口。
阴雨天气让英军火枪失灵,潮湿的稻田变成村民的“陷阱”。
三元里村
借助地形与天时,村民以镰刀、锄头、竹竿围困英军,展开实战。
英军小股部队被困大约两小时后,被迫撤回,总司令甚至向清方请求广州知府余保纯出面调解。
虽英方资料称伤亡有限,但民间吹捧其为三元里大捷,以颂乡人血性。
这场起于祖坟而非国策的抗争,正是“护家”论理最初显现。
不以装备论英雄,更不怕敌众我寡,而是一腔怒火,本能汇聚成力量。
三元里给后世留下的不仅是一段乡村传奇,更是民族骨子里最朴实的抵抗底色。
列强入侵
镇南关,老将带头的守关血战
44年后,1885年春,法军从越南攻入桂林,向中国腹地步步推进,广西镇南关成为战略重镇。
清政府紧急委派年逾六十的老将冯子材督攻防务。
冯自1818年出生南粤,历任边防将领多年,深得将士与民众信任,于关键时刻入主前线。
在到任后,他迅速整编军纪,修筑防御工事,并联合边民义勇、黑旗军及越南民众,形成纵横联防网络。
3月23日,法军2500余人发动进攻,翌日三路分攻。
危急关头,冯令败退者一律斩,自己裹帕赤足,手持长矛带两子跃出长墙,直杀法军阵前,众军士奋起响应。
镇南关之战
经过两天激烈白刃战,敌伤亡惨重,法军阵线崩溃,连夜撤退。
清方记录共斩伤法军千余人,俘数百,而法方官方资料则报告74死213伤。
但即使按照保守主义统计结果,也足以证明这是一场令人震惊的防御战。
此战虽未能扭转中法条约谈判的总体不利局面,最终清廷依然割地赔款,但冯子材与广西百姓的行为震撼列强政坛。
法国因此换阁,多位中国主战官员曾请求续战,但李鸿章代表朝廷最终主张和谈。
镇南关大捷展示的不仅是军事胜利,更是一种“家国一体”行动原则。
即使国家层面妥协,底层护土之心未折,这种由乡勇到将军皆能共振的抗争形态,为中国反殖民斗争提供了结构样板。
列强入侵
抗日与甲午中的“不退”标杆
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虽引进西式舰船与训练,却仍处于劣势。
1894年9月17日,北洋舰队在大东沟海面与日本联合舰队相遇。
旗舰定远号遭重创,多艘战舰失控,此时致远号舰管带邓世昌挺身而出。
弹尽火力穷时,他提挥旗令舰冲向日舰“吉野号”,希望以舰撞舰改变战局。
邓世昌
报道称在行进间,致远号中弹爆炸,船体被撕裂沉没,而邓世昌未跳海逃生,拒救生圈,坚持抱住他的爱犬,含泪与之同沉。
三十多年后,八路军战士在平型关伏击日军途中,手指冻僵扣不动扳机,他们仍然拔刀冲锋,靠刺刀与地雷完成对敌封锁。
这场战斗虽装备落后,却令日军遭受重大破坏,阻断其战略运输线。
这股与邓世昌同根的“死战不辞”精神,在中国抗战年代被再次点燃。
甲午海战
从义和团到朝鲜战争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虽带有宗教迷信色彩,但其背后的动机是纯粹的护家抗洋。
拳民以“扶清灭洋”为号召,围攻外国使馆、烧毁教堂。
即便被八国联军镇压,拳民仍在墙根下断腿刻字“还我河山”,西方记者曾记下,眼睛里有火,随时可死,由此可见其抗争意志何等浓烈。
这种精神并未随着时代磨灭。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志愿军在严寒与弹尽粮绝中,以“冻土豆”充饥,坚持战线,最终迫美军撤退,保住朝鲜战线。
可以说,当年美国佬想要侵犯鸭绿江,硬是被我们揍回了三八线!
这些先辈们的举动同样饱含“护家”的朴素情怀。
抗战将士
今时今日,南海渔民面对外籍渔船常以小渔船出海对抗,他们直呼,这是祖宗打渔的地,凭啥给你?
那是一种无需教条灌输的本能,是跨越百年、世代传递的精神火种。
这种底层“护家”认同,与历史英雄的“死战精神”形成纵深链条。
村庄、边防、军舰、战壕、小船,看似不同场景,但那股“谁动我家,必拼到底”的信条贯穿始终。
信源:台海网2023年10月2日关于“中国是世上唯一敢反抗“殖民强权”的国家 唐湘龙:反帝、反霸被看不顺眼”的报道
信源截图
结语
唐湘龙说的没错,在全球众多曾遭殖民的国家中,中国几乎是唯一一个面对侵略者时,从未甘心接受彻底统治、而总有人拎着最简陋的武器拼命抵抗的国度。
历经鸦片战争后的百年掠夺,尽管国家层面时有妥协与失败。
但从三元里草根到镇南关老将,从义和拳民到当代渔民,一脉相承的“护家精神”始终未灭。
从某种意义上说,咱们能挺过百年磨难,成为今天的新中国,靠的就是这股刻在骨子里的、不服输的力量。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